基于實訓管理系統的桂林高校實踐探索
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高校教育正依托地域特色悄然煥新。當地多所院校將實訓管理系統深度融入實踐教學體系,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索出一條“山水間的創新路徑”。

因地制宜 激活本土化教學場景
桂林作為國際旅游名城與生態宜居城市,高校在旅游管理、環境工程、民族文化等學科領域具備獨特優勢。實訓管理系統通過模塊化設計,為茶藝與茶文化、智慧旅游規劃等特色課程搭建虛擬仿真實訓平臺,讓學生在漓江流域生態保護模擬、少數民族非遺技藝數字化傳承等場景中完成實踐訓練,使教學更“接地氣”。

破解痛點 構建協同化育人網絡
針對桂林高校多校區分布、校企資源分散的特點,該系統實現跨區域實訓資源智能調度。某院校通過云端協作功能,使陽朔校區的旅游專業學生實時參與象山景區智慧服務系統改造項目,龍勝分校的民族文化專業師生則與市區企業聯合開發非遺文創數字資源庫,真正打破空間壁壘。

服務地方 深化校地合作內涵
部分高校依托系統數據分析功能,精準對接桂林高新區數字經濟產業園、漓江流域生態修復工程等地方項目需求,動態調整實訓內容。這種“教學-實踐-服務”閉環,既讓學生獲得真實項目經驗,又為桂林世界級旅游城市建設輸送具備實戰能力的技術人才。

如今,實訓管理系統已成為桂林高校深化教學改革的“數字紐帶”。這種將甲天下山水靈氣與智慧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正為區域性應用型高校發展提供獨具特色的“桂林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