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教師信息管理系統建設案例——鋰電新能源產業區院校的專項管理
在江西宜春這片鋰電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的熱土上,教育數字化轉型與區域產業升級正形成深度共振。為精準對接鋰電產業鏈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當地院校率先啟動教師信息管理系統專項建設,探索出一條教育管理與產業需求協同發展的創新路徑。

緊扣產業需求,構建動態管理生態
宜春作為全國鋰電新能源產業核心集聚區,對復合型技術人才的需求持續升級。系統圍繞“鋰電材料研發”“電池智能制造”等特色專業方向,構建教師能力畫像庫,實現教學經驗、科研方向、企業實踐經歷等信息的智能匹配。通過動態追蹤教師專業成長軌跡,系統為院校優化師資結構、開展定向培訓提供數據支撐,助力打造與產業技術前沿接軌的“雙師型”隊伍。
深化產教融合,激活校企協同動能
系統特別增設“校企協作模塊”,打通院校與寧德時代、明冠新材等龍頭企業的信息壁壘。教師可實時獲取行業技術標準更新、企業攻關課題清單,企業技術骨干也能通過平臺參與院校課程設計。這種雙向互動機制,使教學內容始終與鋰電產業技術變革同頻,為產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設注入數字化活力。

服務區域發展,釋放教育資源勢能
系統深度融入宜春“亞洲鋰都”建設戰略,通過智能分析教師團隊的科研成果轉化數據,輔助教育部門制定鋰電領域人才培育專項計劃。各院校可依托系統數據共享功能,跨校組建鋰電技術攻關聯合教研組,推動區域內教育資源的高效配置,形成服務地方特色產業的集群優勢。
該系統的落地運行,標志著宜春教育信息化建設從“基礎管理”向“戰略賦能”的跨越。通過精準錨定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需求,教師信息管理系統正成為區域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有機銜接的重要紐帶,為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提供了可借鑒的“教育+”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