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設」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分析
“十二五”期間,學校逐步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在基礎設施、應用系統及資源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為學校的教學、科研、實驗實訓、德育、考核管理等工作提供了信息保障,為學院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較好的信息平臺。
近年來,學校在各級部門的支持下,在學院領導的關注下,學校建立了良好的網絡基礎環境,校園網絡接入CERNET和INTERNET,并且積累了大量的數字資源和MIS資源,主要建設情況如下:
1、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善
學校信息化建設多年以來投入了大量資金進行建設,形成了百兆與千兆相結合的網絡主干結構,各類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到位,在標準性、開放性、兼容性、可擴充性上可以滿足下一階段智慧校園整體建設的要求。
2、網絡基礎服務內容豐富
目前學校已經具備了一些基礎網絡服務和部門級應用,如EMAIL、WWW、DNS解析、地址映射、DHCP、FTP服務等。
3、建設了校園中心機房和部分管理系統
多年來學校建設了教務管理系統、財務管理系統、后勤管理、統等管理信息系統。這些系統在學校取得了較好的實際應用效果,為各部門、廣大師生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化服務,但隨著應用的不斷深入,也出現了以下問題:
1. 信息標準不統一
各應用系統建設于不同時期,采用了不同的信息標準規范,并且各自獨立,各類有效數據不能進行交互合并、信息難以共享。
u 教務處學生的學號與財務處、學生處的學號不一致,導致跨部門業務難以進行,造成不可估量的困難;
u 學校數據與國家標準、省級標準不同,在數據上報、統計分析時難以與標準規范體系融合;
u ……
2. 信息孤島問題比較突出
教務處、財務處、人事處等系統及數據各自獨立,部門數據不能有效及時交互,導致管理存在漏洞。
u 新生數據不能及時同步到各業務部門,導致其他部門工作難以有效開展;
u 學籍變動、人事變動,信息缺乏互通,造成財政收支漏洞;
u 學生處和后勤部門信息不統一,學生突發狀況很難處理;
u ……
3. 缺乏信息服務集中展示平臺
各自獨立的應用系統導致缺乏協同能力,也缺乏為用戶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的能力。重管理輕服務,為師生提供的信息服務沒有良好的應用體驗。
u 學生入學時:對于報到注冊流程不能及時獲取,迎新現場效率較差;
u 學生在校時:各類申請服務需要填寫大量的重復信息,十分繁雜;
u 學生離校時:不清楚離校手續審批情況,仍然需要到每個業務部門排隊蓋章;
u 老師年底時:年終總結填寫,仍要到各個系統去統計自己的工作量、科研情況,不能通過系統統一獲取和生成;
u ……
4. 缺乏數據挖掘分析應用
各個部門的應用系統(如教務管理系統、圖書管理系統等),數據維度較窄,不能站在全校的高度進行綜合查詢和決策分析,各個應用系統能夠發揮的效益沒有更好地利用和挖掘。
u 全校人才培養評估體系指標信息,不全面、不及時、不準確;
u 招生率、報到率、就業率統計難,教師職稱統計難,欠費統計難;
u 教師工作量核算,教學、科研工作量無法統計;
u 學生獎助貸評審,沒有參考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