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信息化系統建設內容
高校經過多年的信息化建設,已經形成了一套校內的信息標準,并且學校現在已經建立了公共數據平臺,用于處理各業務系統的共享數據交換和集成,同時積累大量的業務數據。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校內業務的調整,原有信息標準已經不能滿足未來的信息化發展需要,現有的公共數據平臺也無法支撐后期開放架構下的數據共享與管理,校內數據質量也存在一定問題。因此,為了達成上文信息化生態的整體建設目標,建議對現有的公共數據平臺進行升級改造,從以下幾個層面提升數據平臺的能力:
1 信息標準的執行能力

升級現有信息標準管理系統,一方面可以全面升級學校原有信息標準的內容,另一方面可以加強信息標準的實際使用和執行情況的管理手段,學校內部的主數據庫和業務數據庫一旦有和信息標準不同步或不一致的情況,系統將及時檢查并將差異情況提報給數據平臺管理人員,幫助其了解和及時糾正信息標準執行的差異,確保信息標準的可執行性。
2 共享數據的開放能力

現有公共數據平臺的數據集成和共享完全基于ETL的方式進行,ETL作為業內通用和常用的成熟技術,在數據交換和共享過程中的穩定性和高適用性具有很好的優勢。但隨著信息架構的發展,傳統的ETL方式缺少數據共享的及時性和靈活性,無法將一些需要快速反饋的數據進行有效同步,直接通過數據庫進行數據交換的途徑也缺少多元的數據共享通道和手段,在后期的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需要提供及時有效、靈活可配的數據共享方式,便于后期碎片化服務的封裝和建設。
3 數據質量的治理能力

數據作為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其質量好壞在高校內一直是一個無法量化的黑盒,但數據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校后期數據分析和數據利用的有效性,因此需要一套先進的管理工具,對學校的數據質量進行全面的監控,幫助數據平臺管理人員了解校內數據質量,便于其有效推進和提升校內整體數據質量。
4 歷史數據的積累能力

現有公共數據平臺的主要作用是保證校內共享數據的交換,因此其主要是對現有業務數據的同步更新與共享發布,并沒有對抽取上來的共享業務數據的歷史數據進行保存,一旦學校的業務系統不具備對歷史業務數據的存檔功能,學校大量的歷史數據便會隨著新業務數據的更新而丟失,很大程度上后期學校進行數據分析和數據統計的使用。因此本次的主數據平臺升級建設同樣需要對歷史業務數據進行詳盡保存,以天為單位進行歷史數據切片保存,作為學校數據資產的積累。
基于上述四個層面,高校在后期需要通過建立一個符合教育行業特性的高校數主據管理平臺。覆蓋高校數據層面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從信息標準、代碼標準,到數據共享、交換,直至最終的數據質量保證等。將高質量的主數據以服務的方式提供給校園服務總線,便于上層應用的抽取和使用。同時需要提升信息標準執行能力,采用自動化工具對校內信息標準和代碼標準進行監控和管理,讓標準真正成為標準、提升數據質量管理能力,保證數據價值的最大化、提升數據共享集成能力,做到數據實時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