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園建設新取向與新規范
通過對智慧校園建設與應用的相關文獻進行研究以及對已發布的智慧校園建設規范標準進行內容分析,智慧校園建設呈現出新的價值取向和規范。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立德樹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的核心關鍵,也是智慧校園建設的新取向。新時代背景下,智慧校園建設的取向從關注學生能力培養到重視學生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等。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就需要借助新興信息技術,營造智能化的育人環境,從而進一步達成智慧校園建設的目標要求。
推進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培養
推進學生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培養不僅是智慧校園建設與應用的立足點,也是顯現智慧校園建設與應用成效的重要標志。
智慧校園建設不應再局限于基礎設施的建設、虛實融合的空間構建、優質的數字資源開發與信息技術的多維應用,更多轉向推進學生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的培養。
在智慧校園環境下,教師應重視智慧校園建設對教育教學改革的支撐與服務作用,聚焦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問題與核心問題,以創新教育教學理念,變革教育教學方式,優化教育服務模式,從而幫助培養學生樹立實踐創新與責任擔當意識。同時教師也可指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獲取、加工和應用數字化學習資源,開展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促進高考制度改革

促進高考制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與核心關鍵。在新時代背景下,部分學生仍在高考制度改革過程中面臨著課程選擇與需求不符、個性化發展難以實現等問題,這就倒逼智慧校園建設促進高考制度改革,實現智能化的排課、選課、評課等管理活動,解決學情數據采集與診斷、智能組卷與批改和智能化的個性化補救等關鍵問題。
在智慧校園環境下,要求教師不僅能利用多維的應用服務“備學情”,更能依托新興的信息技術開展翻轉課堂、MOOC、創客教育、STEM/STEAM并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從而更好地促進智慧校園建設服務于高考制度改革。
以教育信息化4.0為導向

《教育信息化4.0行動計劃》明確提出“智慧教育創新發展行動”,這是“智慧教育”第一次出現在國家制定的政策文件中。《教育信息化4.0行動計劃》關于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指引是全方位、系統性、具體明確的,它對智慧校園建設發揮了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的作用。數字資源服務普及行動引領智慧校園資源的建設、應用與共享,網絡學習空間覆蓋行動指明智慧校園基礎環境建設內容,百區千校萬課引領行動推動智慧校園打造典型示范,數字校園規范建設行動保障智慧校園的建設。作為智慧教育的重要載體與實踐場所,智慧校園必然需要以教育信息化2.0為導向,以新的樣態迎接新時代的挑戰。
強調融合創新

融合創新是落實智慧校園建設任務的具體顯現。智慧校園建設應充分發揮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的優勢,努力變革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推進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真正實現從起步應用邁向融合創新。智慧校園建設過程中強調融合創新,這不僅要求新興信息技術與圖書館、實驗室等物理場所“無縫”銜接,更要體現在利用信息技術全方位創新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學習方式等。基于智慧校園環境,構建多樣化、多媒化,具有學校特色、區域特點的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探究基于問題的學習與項目式學習、探究性學習與共同體學習、移動學習與泛在學習、創客與STEM/STEAM等新型教學模式。建立智能分析、決策的科研管理平臺等。
綜上所述,智慧校園建設需緊跟時代前沿發展,不斷深化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的融合創新,。同時智慧校園的建設并不是按照一個標準、一個模板復制建設。
因此建設智慧校園要早滿足基本建設要求的同時,結合自身特色亮點,構建有特色的智慧校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