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園建設背景及其基礎
隨著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以及智能化建筑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僅對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且會引發高校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學習方式和教學環境等支撐環境建設的變革。因此,基于以上技術的數字化校園已成為21世紀高校建設發展的趨勢。學校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基于校園網絡的各種應用不斷開發和投入應用,數字校園建設中的問題也不斷暴露出來。如“應用山頭”突出、信息“孤島”現象嚴重、各應用系統、各部門缺乏數據標準,數據重復,導致了各部門之間相同信息內容不一致;學校有效數據資產不能“共享”,導致學校業務部門及管理部門獲取信息非常困難,有效數據資源不能及時共享,數據資產利用率低下等。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我國要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網絡。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體系,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充分利用優質資源和先進技術,創新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現有資源,構建先進、高效、實用的數字化教育基礎設施。將資源共建共享建設作為基礎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來抓,并實現“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和“提高教育質量”的最終目的。
《國家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指出:教育信息化應以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重點,以建設、應用和共享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為手段,促進每一所學校享有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幫助所有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平等、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自主學習、終身學習能力。

學校信息化建設必須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將校園的各項資源、管理及服務流程數字化,形成校園的數字環境,使現實的校園環境憑借信息系統在時間和空間上得到延伸。信息化校園旨在用層次化、整體性、戰略性的觀點來規劃和實施校園信息化建設,將校園內信息更好地組織分類,讓師生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為師生提供網上教學、網上實驗、網上信息交流的環境,同時也可以讓管理人員科學、規范地管理自己的數據,并將這些信息快速準確地發布出去,為師生、社會服務。同時,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培養出高素質學生是高校成功的標志,代表著學校綜合實力和水平的提升。因此立足于師生需求,改善和提升學校的科研環境、教學環境、管理環境和生活環境是學校信息化校園建設的主要工作,這些環境的組成和改善主要圍繞著校園的資源、管理和服務三大要素展開,構建數字化的科研環境、教學環境、管理環境和生活環境,最終達到提升學校綜合實力的目的。

經過多年對學校應用系統的建設,現在學校已經擁有了如:教務管理系統、資產管理系統、教職工查詢系統、心理咨詢系統等一些使用多年的軟件系統,學校教職人員、學生以及領導人員對信息化的發展有了很大的認識和體會,也從中得到了實惠,充分理解信息化發展是未來高校發展的趨勢。學校在信息化發展方面已經具有良好的基礎,學校領導對信息化的高度重視,也成為我校信息化發展的動力。因此在后續的發展中也應有相應的高度,應該從全校信息化未來5-10年的建設來進行規劃,充分考慮學校現有資源和需求,為學校的下一步的發展創建實現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化服務體系,提高學校的數字化教學、數字化科研、數字化管理和數字化生活水平,極大地增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的總體目標。




